中影泰得

中国银幕逼近北美 影院进入收购重组时代

中影院线表现最为神勇


今年以来,市场三大技术指标基本处于“一升双降”态势,国内影院建设热度一如既往,增长速度没有放缓,由此拉动放映场次不断增加,放映规模的扩大不仅没有给市场带来新的增量,反而拖累大盘停滞盘桓。数据显示,依靠规模增长推进市场增长的模式确已到尽头,“一升两降”的市场现象在业内引起的焦虑开始蔓延。


观察院线市场,十强院线平均跌幅控制在全国平均值之下,中影数字院线表现最为神勇,为万丛绿中一点红,院线10月份的场次、观众和票房三项指标飘红,观影人群上升20%,票房增长11.6%,为十强院线拉低跌幅作了贡献。的确,大院线由于规模和体量相对而言,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要强于中小院线。但是也因为体量基数大,在大盘疲软的大环境下上行也是有难度的。唯如此,我们才会觉得中影数字院线的上行不易。

拉通10个月大盘曲线,各院线升降参差不齐的。万达院线高居榜首,盘子最大,同比微跌2%。若要完成今年院线目标,最后两月的冲刺必须使出洪荒之力。院线是市场的风向标,以院线1—10月的市场销售曲线走势看,今年全国市场大盘预期需要再调低,预计年度增长率在5%—8%。若能达到年度票房应在480亿—500亿区间。


中小院线阵营中,由资源整合带来新机遇效应明显,北京红鲤鱼、深影橙天院线因不断有新影院资源注入,或小幅上升,或下跌幅度甚微。还有可以提及的是湖南楚湘院线,经过资源整合后,该院线有明显变化,从去年同期排在39位前进到本月院线排名第34,月度成绩较同期上升31%。市场机会随处可见,无论是十强院线,还是中小院线,只要抓住机遇,资源整合、并购注资、内部机制改革等皆将提升经营规模、水平,进而达到市场升级。


影院开启“买买卖卖”,什么最值钱?


与大盘趋势相悖的曲线是国内影院和银幕数的增长速度让人吃惊。从年初开始,媒体一直在误导中国电影市场何时超过北美市场上“纠结”。包括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论坛:中国赶上好莱坞:成为“老大”还差几件事?现在媒体又有话题了,据最新公布的数据,在过去的10个月里,中国市场新增银幕加存量银幕已近4万张,几乎与北美市场持平(据说北美40475张银幕)。


不过,细究一下,这个数据的超越有意义吗?且不说,影院和银幕数的统计一直处于动态中,难于精确,即使是成熟的北美市场,年年有新增影院和银幕,也有关闭的影院。并且中国与美国在人口上有很大差距,美国3亿人口,中国13亿人口,就算只统计城市人口中国也有超过7亿多人口基数。市场放映规模与国情相关,与市场需求相配,真的不用去与别人较真大小。


正是因为今年日均新增银幕27张的速度,使影院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。10月在大盘继续下行中,影院盈利通道也相应收窄了不少。全国50强影院的门槛较上年同期降低了三成,即收益下跌30.8%。全国十强影院门槛线刚过400万,较去年同期的十强影院门槛直降233多万,下跌36.7%。全国冠军影院则从去年同期的882万降至570万。数据后面显示的影院经营效率降低,收益递减,盈利通道收窄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
在资本短缺时代开影院很难,当开影院难时经营相对容易,物以稀为贵嘛。在资本富裕时代,开影院易,这时反而是经营好一座影院更难。所以,当中国放映市场规模成为全球第一时,影院经营就已进入了一个比拼经营水平、盈利能力强势竞争的时期。


当然也到了影院“买买卖卖”时期。从去年世茂的22家影院被万达收购后,今年时代今典院线的影院又被完美时空收购,在市场大盘一路的跌宕起伏中,资本的大举进军,电影院的并购暗流也开始汹猛涌动。有所为有所不为,买和卖都是影院市场重新洗牌的机遇,影院和院线重新组合的时期已经临近。无论是买家,还是卖家,影院的经营效率,管理团队,盈利空间都是并购与重组的重要指标,所以,影院经营者们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当其冲。